新闻中心News

“沙县小吃第一村”发展逻辑:守护好山水画卖小吃赚了钱回村做旅游PG电子网址

2024-12-10 10:12:2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人多地少,吃不太饱。”谈及外出闯荡的原因,“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的村民12月8日回忆说,当时就是这么为了吃饱饭走出去,才有了如今的“国民美食”沙县小吃。

  俞邦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北部,距离沙县城区约40分钟车程,被认证为沙县小吃的重要起源地,全村超过80%的劳动力在全国各地经营沙县小吃。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俞邦村户籍人口1200多人,耕地面积不过800多亩,在缺少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农民想要致富,只能走出去。于是,当地人以“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的方式,走出家乡打拼,闯出了一片天。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俞邦村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走出家乡,挑着扁担卖起拌面、扁肉以补贴家用,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里走街串巷,走着走着,眼界被逐渐打开,经营的思路也悄然转变,从摆摊到开店,钱也越赚越多。

  “实说实干,敢拼敢上,这就是我们沙县人民的精神。”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12月8日对澎湃新闻()表示。PG电子app

  掩映在森林间的俞邦村,路边摆着品尝沙县小吃的桌椅。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2021年3月23日,习在俞邦村考察时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俞邦村的发展迎来了机遇,PG电子app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不少村民带着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赚来的积蓄,返回家乡自主创业,经营小吃、民宿、文创等多元化文旅项目。俞邦村成了旅游村,村民在家门口能吃上“旅游饭”。

  2021年来,俞邦村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成为展示沙县小吃的重要窗口。

  张昌松介绍称,当地人走出俞邦村,走出沙县,走出三明,去往更大的城市发展,村民用勤劳和闯劲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带动了沙县小吃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产业,目前已带动30多万就业,“越来越多的人因沙县小吃成就人生梦想”。

  张昌松是社交平台上小有名气的“小吃书记”,尽管俞邦村的户籍人口仅有千人,但他的“小吃书记”账号却拥有6万多名粉丝。

  与其他走出去的村民一样,他也曾是俞邦村一位普通的创业者,在福州、杭州等地从事沙县小吃生意8年之久,在事业上小有成就之后,2015年,他毅然回到家乡,2021年开始担任“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党支部书记。

  20多年前,张昌松在福州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沙县小吃店。谈起那段经历,他记忆犹新。一位食客走进店铺用福州话叫了他一声老板,那一刻,他心里格外开心。

  这句老板,给了他莫大的动力。他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第一次当上老板,身份发生了改变,他意识到做这门小生意不单单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他的眼界也升华了他的思想。

  在大城市站稳脚步,也积累了财富,这本是他向往的生活。但张昌松认为,之前没有能力时离开家乡,现在有了能力就要去考虑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外面看到别人的家乡发展得那么好,我的家乡也需要我去改变它。”他说,自己身上的拼搏开拓精神是俞邦村赋予他的,每一个土生土长的俞邦村人对这片土地都充满了热爱与情怀。

  “沙县小吃第一村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肩膀挑担走出去,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沙县小吃也正是从一个个小摊担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产业。”

  如今漫步在俞邦村,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远处山峦秀美,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整个乡村清新又美丽。张昌松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非常贫穷,房子是土木结构,外面下大雨,里面飘小雨。“那不叫浪漫,那是生活所迫。”他苦笑道,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想法——要走出去,要逃离农村。

  在外打拼的多年时间让他长了不少见识。“我带回来我的经验,想着为家乡做一些贡献,回馈养育我的地方。”

  如何通过“沙县小吃第一村”这张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俞邦村、体验舌尖上的幸福,是张昌松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2020年,他做起了直播,发现很有意思。后来开始拍摄制作家乡风景的短视频,做一些宣传,想着把家乡的小吃和文化宣传出去,没想到逐步被大众喜欢,收获了大批粉丝。

  “现在有些游客来到咱们村,也能认出我。‘这不是小吃书记吗’,有的游客告诉我,他因为刷到我的视频,才特意来到俞邦村。”张昌松略带自豪地说。

  “俞邦村一个村富不是富。”当机遇来临,流量涌现,张昌松认为应该将周边的村子凝聚起来,以抱团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开启“跨村联建”模式,成立片区党委和联村公司,开展线上带货直播。“从我的个人账号变成了6位党支部书记一起做主角,共同宣传,助力增收致富。”

  沙县俞邦村流传着宋代俞括、俞敷、俞肇祖孙三代“一门三进士”的佳话。世人赞曰:“盖世英杰,有其兄无其弟,有其父无其子,未若君世世相承也。”

  在俞邦村村口,有一棵拥有千年树龄的古樟树,相传就是宋代官居户部尚书的俞肇勤学苦读之处。

  俞邦属于丘陵地形,村北为田地,村南为山林,龙峰溪穿村而过,溪水清澈。上千年来,村民秉承祖训,重视生态环保,森林资源保护良好,绿化覆盖率高,景色优美宜人,是全国绿色生态村,村内目前仍保有百年古樟树27棵。

  “几百年的樟树屹立不倒,也没有被破坏,说明我们这个村子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非常强烈。” 张昌松介绍,从俞肇以来,制定了一个规矩,不允许在后山伐木,如果被发现偷偷伐木就要到宗祠接受思想教育,在经济上虽不罚钱,但要罚白糖饼,挨家挨户一家给两个,PG电子app被称为“德治”,这个传统被流传了下来。

  当地村民长久以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保护和发展,形成以古樟树群、龙峰溪、田园风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美丽乡村的颜值成为发展中的一抹靓色。

  “以前的自然村是以烧砖烧瓦为主的,这些年来随着沙县小吃品牌越做越强,村民去城市发展后,村民闲置的房子被打造成为如今的瓦窑精品民宿。”张昌松介绍说。

  “寻根追味”小吃街是俞邦村于2019年打造的一条小吃示范街,为了让游客在田间地头感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商户们经营着扁肉、芋饺、甜烧卖等店铺,烟火气十足。一位经营者告诉澎湃新闻,节假日的营业额一天能有千元,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能达到上万元。

  俞邦村越变越好,不少村民决定回乡发展,一位村民说:“我们福建追求一个‘落叶归根’,尤其是老一辈人,哪怕走再远,也盼望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

  不仅早年间走出去赚到钱的村民回到家乡盖起了楼房,也有一批致富能人在俞邦村开始创业,带头致富。

  比如,有的村民自己在家里面亲手制造出生动可爱的手工编织玩偶,以沙县小吃蒸饺、扁肉为灵感,创作出了“沙县小吃家族”,很多游客路过的时候都会忍不住买上几个。除了文创产品,当地特产的花生酱、辣椒酱等农产品也深受游客欢迎。

  为持续擦亮“沙县小吃第一村”的金名片,围绕沙县小吃,俞邦村先后打造了小吃民俗文化展示馆、沙县小吃记忆馆,将沙县小吃与民俗、历史进行融合。

  此外,俞邦村与小吃文旅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增小吃制作体验中心、木窠宿营地等多元化文旅项目,持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同时,实施整村提升改造项目,建成研学馆、瓦窑精品民宿、小吃品牌一条街等旅游业态,实现“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的有机统一。近年来,俞邦村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荣誉。2023年村财收入8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