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PG电子app践行大食物观 让“中国饭碗”更丰盛
核心观点: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粮食生产边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了新内涵,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路径,为增进民生福祉谋划了新思路。相信不久的将来,来自山林大川、江河湖海的多样食物,将让“中国饭碗”更牢固、更丰盛、更健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PG电子入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大食物观是近年来政策的高频词。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PG电子入口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食物观的内涵不断丰富,也指明下一步努力方向。 咫尺餐桌,既连着千家万户,也连着广袤山河。大食物观意味着,在坚决守住传统口粮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二十连丰”,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为什么粮食连年丰收,还要强调大食物观? 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多地少,我国粮食供求仍是紧平衡态势。PG电子入口大食物观为化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瓶颈约束开辟了新路径。可以看到,我国虽然耕地资源有限,但草地、林地和海洋湖泊资源丰富,还有很多荒地和盐碱地,其中都蕴含着丰富且多样化的食物资源。践行大食物观有助于挖掘各类资源生产潜力,全方位丰富食物供应,在更大范围、更优结构、更高水平上为粮食安全提供新的保障。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已从1978年的近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约130公斤。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实践来看,早在30多年前,福建省就率先探索践行大食物观。“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进行了具体部署。从福建到全国,拓展食物供给途径,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升级,大食物观彰显出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蕴含着更为宝贵的时代价值。 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粮食生产边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了新内涵,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路径,为增进民生福祉谋划了新思路。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科学谋划、统筹协调、久久为功。比如,要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防止盲目跟风;要牢牢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拓展山、河、湖等资源要务求实效,避免舍本逐末。此外,越是树立“大食物观”,越不能大手大脚,要养成节约食物的好习惯。 民以食为天。回首过往,“禾下乘凉梦”已成为现实,中国碗里装满了中国粮。相信不久的将来,来自山林大川、江河湖海的多样食物,将让“中国饭碗”更牢固、更丰盛、更健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