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PG电子网址皖北农村饮食奇景:无碗吃饭如何重塑生活与文化

2025-02-10 06:49: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皖北农村饮食中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无碗传统”,当地人在日常饮食中几乎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碗作为餐具。

  2.无碗饮食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理和经济基础塑造的简约取向、灾害记忆与流动传统以及村庄共同体社会的共餐伦理。

PG电子网址皖北农村饮食奇景:无碗吃饭如何重塑生活与文化

  3.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饮食方式已经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的文化标识,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区分“本真皖北人”与外来者的符号边界。

  4.无碗饮食具有节省劳动力、高耐受度以及对现代文明与消费主义的反思意义。

  在安徽亳州及其周边地区(如阜阳、宿州等皖北平原),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饮食现象:当地人在日常饮食中几乎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碗作为餐具。主食(如馒头、烙馍)直接置于桌面或笼屉,汤羹用深口瓷勺舀食,炒菜通过筷子夹取后直接送入口中。这种无碗饮食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相邻的豫东、鲁南地区形成对比,甚至在家庭宴客时仍保持这一传统。

  作为一个每年都来到皖北农村过年的女婿,当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饮食传统时,笔者确实还感到有些不适应。

  比如,菜码被筷子夹起后,需在筷尖完成“去汁”动作——轻抖三下滤去油汤,菜叶同步卷成筒状,形成可一口吞下的食物单元。而一些大块的食物夹取后,无法一口气下咽,但又没有碟子和碗用以装取,只好一直夹在筷子里,期间无法再去吃其他的菜,颇为尴尬。

  再如,筷子和勺子没有地方放,只能入乡随俗,夹菜、舀菜送入口中后,又直接将筷子或勺子放在桌子上,虽然潜意识里认为桌子并不那么干净。

  还如,舀汤后悬空饮啜,在送菜入口的过程中,汤汁、油和菜会频繁掉落在桌子上,于是餐后桌面常残留放射状油渍,景象较为混乱。

  黄泛区沉积平原的沙质土壤,使得传统陶碗制作成本因需远距离运输而变得高昂。据地方史志记载,清中期本地陶窑以生产储水大瓮为主,日用餐具生产长期依赖从景德镇输入的瓷碗,这导致普通民众形成“重储具轻餐具”的实用主义。

  同时,小麦主产区以馒头、面条为主食的饮食结构,降低了对容器的依赖,因为面食可直接置于蒸笼布或竹筐取用。

  作为历史上黄河决口重灾区,亳州民间存在深刻的“随时迁移”的集体记忆。老辈人回忆,民国时期逃荒要饭时,“端着碗像乞讨,捧着馍是自家”,这种身份认知促使形成“去容器化”的饮食方式。

  以亳州药商为代表的流动商帮文化,进一步强化了简便饮食的适应性。药商们在长途跋涉中,发展出“一勺一筷走天下”的生存智慧。

  皖北村庄具有独特的共餐文化。在与家庭成员或与其他村民共同聚餐时,不用个人碗具的共食模式,既避免了“分食”的疏离感,又彰显了“同锅而食”的血缘认同。

  最初因物质匮乏形成的饮食方式,经代际传递已转化为文化资本。不用碗的就餐模式,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的文化标识,可能已经成为一种区分“本真皖北人”与外来者的符号边界。这种“反精致化”实践,实质是对现代性消费主义的地方性抵抗。

  使用这种饮食方式,其实相当于接受“勺筷协同训练”:左手执勺需保持15度倾角以防洒漏,右手使筷要掌握“夹—托—送”的连贯动作。这种具身化实践可能会塑造独特的地方身体感,使简单的饮食行为发展成为文化认同的操演场域。

  悬空操作节省了餐具清洗时间,使劳动力最大限度投入农业生产。据说,在小麦收割期,农民在田间地头用餐时,省去洗碗时间可日均多抢收2亩地。计算显示,无碗饮食使每个劳动力每年节省约146小时,相当于多出6个完整工作日。

  “无碗饮食”以人体为界面,完成了食物从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的直接传输,消解了现代餐具的“中介异化”。

  当一些精致的都市人开始纠结于餐具与食材、杯具与饮品之间的特定搭配关系,因而购买不同材质和造型的餐具与杯具时,皖北农民收拾宴席残羹时,将鸡鸭鱼肉倒入洗脸盆、塑料袋带回家中加热后再吃的行为,会让我们重新反思现代文明与消费主义的本质和意义。PG电子登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