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PG电子平台世界粮食日 思茅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年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主题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思茅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把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放到首位,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稳产增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金秋十月,走进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杂交旱稻示范田,蔚蓝的天空下,成片的稻谷已经进入收割期。在一片片金色的稻田间,稻穗压弯了腰,微风吹来,稻浪飘香。村民们正忙着收割稻谷,秋日丰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杂交稻旱种植技术的推广使用给村民种植和收割水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丰收的喜悦和幸福洋溢在南邦河村大河边村民小组村民陈建华的脸上。“以前用人工播种的话要两个劳动力,八个小时才播种得完,现在用小型播种机播种,只需要一个人,二十来分钟就搞定了,并且机器播的更精细、更均匀。人工收割的话,八个人一起也要四个小时左右才收得完,现在我们用小型打谷机来收,只需要二十几分钟,真正实现了省工又省时,”陈建华笑着说。 2021年,思茅区将农业生产与气象预测高度结合,因地制宜采用机械化和高效生产技术有机融合应用等多项轻简高效集成技术,通过精细整地,小(微)型农机精量播种,合理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方法,推广杂交稻旱种节水农业技术。 杂交稻旱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省去了耕耙、育秧与插秧三个生产环节,不仅节约投入成本,还能有效缓解劳力季节性紧张问题,节约水资源达到了70—80%,是应对干旱少雨天气以及缺水种植区域的有力技术措施。“水稻旱播的主要优点就是播种的时候是直播,不用进行育秧,播种之后直接在田里面长,在管理过程方面,因为我们思茅区水资源比较缺乏,秧苗长出来之后直接施肥、管理虫害,就可以进行收割了。”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学林说。 在思茅区六顺镇官房村大平掌村民小组的田地里,PG电子入口一株株硕大饱满的玉米,一簇簇挂满枝头的豆荚映入眼帘,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尽显丰收的喜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根据大豆、玉米的生长特性,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农作物边际效应优势,通过合理配置大豆、玉米行距株距,实现两种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的种植模式,是传统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扩大大豆种植、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具有调整结构、轮作倒茬、提质增效等诸多优势,可以实现一田双收、一技多用、粮豆轮作、用养结合。 2023年,思茅区根据交通、水利、劳力、土地、气候资源、种植水平等,科学规划,在六顺镇安排示范基地100亩,突出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确保粮食安全、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进行部署,采取示范带动、广泛发动原则,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达到“一地多种、一季多收”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引进农业新科技、新技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能,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值,也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接下来,我们将落实好惠农政策、加大培训宣传、开展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和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同一块地大豆、玉米共生,达到一季双收’的良好效果,促进农业提档、农民增收。”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学林说。 近年来,思茅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34万亩。积极推广水稻、玉米优质品种种植,2024年完成杂交优质稻旱种2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0亩。 截至9月底,全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6.67万亩,收获面积16.49万亩,产量4.18万吨。通过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及时兑付农机购置补贴和新机具更新报废补贴,思茅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53%。思茅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楼志琪表示,下一步,思茅区将持续加大杂交优质稻旱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推广力度,确保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坚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曾经,王大军口中的这片地,长期被海水倒灌浸泡,干涸后的土地泛白龟裂,土壤含盐量最高达14‰,酸碱度接近8.5。”牛玉生说,新技术适合规模化施工,创造了低成本、高效率、肥效持久、快速施工的盐碱地改良新模式。 科学的传播对象不是少数人,是全体公民,要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的人群,如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等,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普工作。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相得益彰……”两三分钟五六百字的开场白,其文风是科学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高度融合;是数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珠联璧合的典范。 近年来,各地高校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并主导重要科研平台的建设,成果颇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融合育人共同体,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当前正值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时期,森林草原火险形势如何、如何针对性做好防范工作……记者就此采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 乙型流感的宿主相对单一,目前仅在人类和海豹中发现过乙型流感病毒,少量动物在实验条件下可以感染乙型流感,如雪貂或小鼠。 专家表示,儿童容易同时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需要根据查体、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所在地区病原体流行情况等综合分析,进而合理用药。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图②:大洋86航次任务期间,潜水器布放前,技术人员拆除“蛟龙”号限位销和潜水器系固。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图图③:执行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开展大洋考察作业。 银河系外恒星WOH G64的特写照片。这颗新拍摄的恒星WOH G64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大小约为太阳的2000倍,被归类为红超巨星,是人类已知最大恒星之一。团队还发现了一个紧密围绕该恒星的“蛋形茧”,这种形状可能与垂死恒星在爆发成为超新星前,剧烈喷射物质有关。 由于依赖从植物细胞中提取并纯化淀粉,生产纳米纤维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此次,研究团队使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作出直径仅为372纳米(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意大利面,比某些光波的波长还要窄。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山西省地震局以加强文物古建筑抗震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防震减灾+文物保护”工作。日前,记者奔赴山西太原、大同两地,了解地震科技如何为文物古建“保驾护航”。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进展,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是全球面临的临床难题。 多支披碱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复穗状花序,这一特征使其与同属的其他物种有明显区分。传统披碱草的花序较为简单,而多支披碱草则在主轴基部延伸出多个类似小穗的分枝,且这些分枝的长度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增长,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兰州理工大学合作,通过重离子辐射和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酵母代谢途径,有效提升了酵母合成脂质的能力。 21日,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与自然科研团队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报告正式发布。 记者11月20日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获悉,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部署在该中心的“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在最新公布的国际Graph500排名中以6320.24 MTEPS/W的性能夺得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数据图计算能效)榜单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彦彪教授研究团队创制了一种超级光还原剂,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摄氏度)的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实现将难以降解的“永久化学品”——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回收为无机氟盐和碳资源。 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提升国家战略地位与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战略和政策文件, 记者2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火箭近日成功完成整流罩分离试验,标志着该系列火箭初样研制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飞行服务与保障等产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电力行业也在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